你从来没在舞台上看到过的戏剧《生育纪事》即将震撼上演,只有两场,不容错过!
引产、生产、养育、意外……
女性的沉默和隐忍,
往往让她们的疼痛被忽视。
而一群来自五湖四海,
聚集在北京六环外的女工们,
走上舞台,集体创作,
诉说生育的故事。
女工生活的酸甜苦辣——
疼痛、艰辛、无奈
坚强、新生、乐观
都化入她们的表演,
融入她们的歌声……
《生育纪事》简介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剧照
《生育纪事》是一部非虚构社区剧场作品,由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戏剧策划与应用专业联合创作、演出。
在项目前期,北京木兰社区文化中心对二十名有生育经历的女性进行访谈,受访者大多为随丈夫进京务工的无固定职业女性和家庭妇女。之后,项目组在社区招募演员,举办戏剧工作坊。以访谈成果作为剧本创作素材,演员们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策划与应用专业学生协助下进行了演出。
《生育纪事》是一出以应用戏剧方法进行编创的舞台剧作品。演出讲述了一位基层打工女性小玉的生育故事。通过她两次生产、三次引产的经历,呈现了她生活的艰辛和为家庭做出的奉献和牺牲。
该剧故事情节和演员台词全部来自社区访谈所获得的素材。绝大多数演员是来自社区的非专业演员。
《生育纪事》首映剧照
2
首映反响(1月6日演出后观众评论集锦)
2019年1月5日,《生育纪事》在北京菊隐剧场首演。观众反响热烈,备受好评。当晚的演出,有很多关注基层和性别议题的学人到场。观看演出之后,他们发表了自己的思考和感触:
尚晓岚(已故著名青年作家、剧评人)
《生育纪事》朴素动人。女工们讲述和呈现自己的生命故事,从内到外都是朴素的,这不是“戏剧化”的生命,却远比一般的“戏剧化”厚实和丰富。主人公的经历和台词都是真实的,还保持着访谈的痕迹,主创们守护着分寸,几乎放弃了“阐释”更没有刻意的煽情。她/她们直接用自己的生命提问,把太多的疑问和思考留给了台下的观众。
朴素不等于简陋。《生育纪事》完全遵循戏剧和舞台的逻辑,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一些设计和调度很见巧思,抒情段落真挚优美。不同于我从前看过的比较直白的工友戏剧,也改变了我对社区戏剧、应用戏剧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对我来说,《生育纪事》在各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一堂课。
卫纯(《读书》杂志编辑)
就如同它的名字,《生育纪事》将底层女工的生育问题,以近于纪录片的方式,在戏剧舞台上予以呈现。它在形式上原生、直白、犀利,直面性别、阶层、社会等重大问题;业余演员们在表演过程中无意间的停顿,仿佛一片片留白,让观者共情、遐想。而它充满机巧、富于别致的舞台表现,使人感到现实冷峻的寒意之余,仍能找到弥合社会裂隙、安顿个人身心的可能。
王洪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生育纪事》是由女工们的生育口述史、集体讨论、舞台演出和演后谈构成的一次完整的社区戏剧行动,也可以看做是一个跨媒介的“非虚构”作品。相比于新闻和文学类的非虚构写作,这种形式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对女性劳动者苦痛的社会化呈现,更重要是其集体化的、参与式的创作过程中的协作、团结与共感。关于如何跨越阶级、代际、性别和专业的区隔,生成普遍的社会正义理想和行动的共识,是这个危机时代最需要的经验与知识。感谢剧组的辛勤劳动,让我受到很大的教育。
孙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木兰花开坚持社区戏剧有好几年了,这次的《生育纪事》特别展现了这种坚持的力量。剧中主人公韩姐是一个真实的个体,也是千千万万从农村来到大城市务工的基层妇女的代表。生育过程中女性承担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损害一直被视做理所当然,而社会变迁复加于她们的更为沉重的痛苦更是被掩盖在了这种种“自然”的表象下面。现在,韩姐们想把自己的事情说一说了,把这些看似个人又极具普遍性的事情倒一倒,把这些不足为外人道也几乎从来没有人想听的话倾诉一下。这样做需要的勇气是可想而知的,何况是以戏剧的形式,不仅是通过语言,而且是在身体上再度唤起铁床的冰冷、开水的滚烫,还有被手术器械撕碎的感觉。而在所有这一切之外,更沉更重的是放弃和被放弃的内心折磨。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戏剧演出了,但也正因此而更加体现了戏剧形式的价值。戏剧不仅呈现某种经验,更要使这种经验被转化为共有。这也是木兰花开一直在坚持的社区戏剧模式的可贵之处,它不是一般所谓合作,也不是戏剧专业师生的介入,而是在经验共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语言、情感和身体的交换——唯有这样的共有然后交换,才能够转化、改变这个现实。
Hermine剧评
《生育的苦难无法分担 但应该被听见被讨论 》节选
在身体和性别经验以外,《生育纪事》最深刻的动人之处在于,它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基层女性的艰苦经验,令城市观众为之一震。当我们谈论女性的团结,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便是女性内部不同群体的割裂,破碎的女性主义版图亟待黏合。一个悲观的事实是,千千万万城市白领、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因为害怕失去体面的身份认同,要么努力化装成优雅知性、温驯柔顺的面貌,要么选择与强势的男权相互体认,将压力转嫁到更弱势的女性身上。这一姿态使她们患上了“疼痛健忘症”——她们选择性地遗忘了身体性的切肤之痛,反而将“痛”转化为了心理上的“创伤(trauma)”。痛是有力的呐喊,而创伤是病理化的屈从,是社会代替女性所粉饰的痛。
许多城市女性的“创伤叙事”都包含着一种危险的倾向,即女性自觉地将伤痛羞耻化、私密化,将自身的形象固化为受害者。与之相对,《生育纪事》对女性伤痛的书写显得格外质朴而强健,将基层姐妹缔结为与男性群体比肩而立的共同体。这样一部深刻而动人的剧作,将身体经验、女性经验和基层经验凝聚在一个朴素的故事之中,它对身体伤痛、性别伤痛和底层劳动者艰辛生活的刻画丝毫不流于脆弱的感伤,反而茁壮有力,鼓励着女性相互团结、相互抚慰。
张慧瑜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基层文化志愿者
《生育纪事》是一部非虚构社区戏剧,非虚构是纪实的意思,社区是指生活在基层的普通人,这是一部普通人自己导演、自己主演的群众话剧。这部剧打破了四重界限,第一重是课堂与社会的界限,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戏剧策划与应用专业的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与木兰花开的女工们相结合,一起创作了这部探索女性生育隐痛的作品;第二重是演员与观众的界限,这部剧的演员都是木兰花开社区的普通女工,大多有过一次或多次的生育、引产的经历,她们从“吃瓜群众”变成了舞台中心的主角;第三重是小剧场话剧与更大的社会空间和更多数的人群的界限,都市小剧场话剧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偏商业或艺术的美学风格,服务于都市中产或小资消费者,这部剧打破了小剧场的阶层空间,让小老百姓和普通群众登场;第四重是女性身份与阶层身份的界限,“生育”不只是女性身体的痛楚,更是低阶层女性的受难场,借此可以映照出性别、家庭、城乡之间的社会区隔。
3
相关报道
一出并不“专业”的戏剧演出,打开了对当下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的公共话语空间,引发了媒体的报道、评论和深度采访。
搜狐后窗工作室深度报道:
《将生育经历排成话剧,女工们的生育纪事》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Tc2NDY5MA==&mid=2653040025&idx=1&sn=d229d964eb422342bfdf2b97b67214a4&pass_ticket=lcvJGjYVwBvjw%2Ff1f7id90zz4%2Baw46un3W26MKmRmU40RIEkB%2FWGfSdofyXUMcRS
《北京青年报》评论文章
《生育的苦难无法分担,但应该被听见被讨论》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Q2NDUwNA==&mid=2651740908&idx=2&sn=c4cc6b5fa95725e156de26f08b8f5359&pass_ticket=lcvJGjYVwBvjw%2Ff1f7id90zz4%2Baw46un3W26MKmRmU40RIEkB%2FWGfSdofyXUMcRS
4
创作者感言
创作者的回应,则揭开了幕后女工戏剧小组创作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
齐丽霞(右)正在看台词(图片来自网络)
齐丽霞
木兰社区中心创始人
《生育纪事》项目发起人
《生育纪事》经过漫长筹备,和条件异常艰苦的排练,在中戏师生和木兰姐妹的努力下,终于呈现给了观众。我揪着几个月的心,绷了好多天的精神,松弛了下来。眼泪流了下来,百味杂陈。仿佛并没有多少喜悦。更多的感受是沉重。之所以沉重,是因为剧情和剧中的音乐、视觉手段营造的效果,真实还原了生育的现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女性在生育中的疼痛与隐忍。我感觉自己无法从替代性创伤中走出来,因为那样的痛,那样的冰冷,我都经历过。
我不能用感同身受这个词,因为我是真的活生生地经受过那种苦难。本以为创伤会藏在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地方。但是现在它被再一次揭开,没有麻药,没有抚慰,只有撕心裂肺的疼痛在默默无声地翻腾。长歌当哭,我又一次被带回当年的“现场”,就连当年好像也没有这么多的泪水。我本来就格外敏感,做《生育纪事》项目这段时间里,又密集访谈了很多姐妹。太多由疼痛转而变成麻木的诉说,在我的脑海里连成一片,以各种声音回荡。在我的想像里,这是一幅无数女性在广袤城乡大地上疼痛翻滚的场景。经历这一切的她们无声而压抑,从来没有机会去诉说,也无法让自己被看见
这个剧只是把这种苦难做了真实的呈现和还原,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当然也不能指望一个剧能解决这么多年累积下来,这么大的社会问题。能让它被更多的人看到,听到,之后有所思考,有所行动,可能就是作品最大的价值所在。我有一个朋友说,要带她老公过来接受一下教育。我不知道现场的男性观众看了,会有什么感觉和思考。听说现场很多观众都看哭了,我想多数应该是有过或者听过类似情况的女性观众吧。希望不可能经历这样痛的男性,在这件事情上可以有所做为。比如:在未决定生育的时候,更好的采取安全措施;在生育过程中,给女性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虽然排剧演剧很累,在排练过程中一次次无声地崩溃,在深夜里一次次流泪。但还是很想在今年找到更多的资源,让这个剧有机会和更多的人见面。虽然力量依然很微小,但是在这细微的行动中,相信总会有些许的改变。
排练现场
赵志勇
《生育纪事》编剧/导演(以下为赵导演4月20日一席演讲片段)
和女工一起排戏的时候,我从来不担心她们进入不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或者无法理解角色的情感。她们在台上总是掏心掏肺地投入,全身心地沉浸在角色的痛苦和悲伤之中。那种投入,甚至让我看着觉得心痛。
我也想过:演这样的故事对于她们来说是不是太残酷了,毕竟剧中的情节就是他们自己的经历。但是演员们都非常认可这件事情。尤其是齐丽霞,她说:一定要把这个故事演出来。因为类似的事情一直都是女性在默默地承受,别人很难理解他们的感受,也不会分担她们的痛苦。所以一定要这些故事大声说出来,让大家都能听到。
排演《生育纪事》让我们剧组的所有人,特别是我和我的学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要不是我们做了这个戏,小玉的经历最后很可能会无声无息消失在尘埃里。毕竟,现在的戏剧绝大多数都太高大上了。做戏的人,有多少会关心小玉这样一个底层打工妹的人生经历呢?
算起来,我做应用戏剧已经有十年了。十年来,我去过很多城边村,流动人口社区。跟打工女性们相处,她们的故事也变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在课堂上,我会跟自己的学生说,干我们这一行,就是要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去帮助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有人可能会问:做这样的事情有什么用吗?的确,女工的生活不会因为演了一出戏而发生任何改变。但是,当她们的故事被人听到的时候,这个世界可能会因此而变得温暖了一点点。
5
演出预告
5月11日和7月12至14日,《生育纪事》将有两场演出。如果您届时也在北京,如果您愿意进一步分享女工们的生命故事,欢迎您来剧场和我们相聚。
《生育纪事》第二轮演出
5月11日晚7:30
北京繁星戏剧村
邀请函
5月11日晚7:30,北京繁星戏剧村,《生育纪事》第二轮演出,期待您的光临!
有兴趣观看《生育纪事》5月11日场的朋友请扫描右边二维码,即可购票。
观众报名链接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2019-04-26。感谢公号授权海螺转载。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期编辑|李庆瑜
推荐阅读